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发表时间:2020-04-26 10:23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3.监测情况分析及安全分析提示 2016年0-14岁(含)以下儿童报告占来自医疗机构报告总量的10.6%,比2015年有所下降。其中严重报告占儿童报告总数的5.5%,儿童患者涉及的新的一般和严重报告所占比例均低于来源于医疗机构报告整体情况。 儿童用药涉及的怀疑药品以化学药为主,占比为84.0%;涉及的药品剂型仍以注射剂为主,一般报告和严重报告的占比分别为84.9%和91.0%,但与2015年相比,分别降低了1.2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表明注射剂在儿童中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注射剂在儿童中的使用,与儿童口服用药依从性差有关,但儿童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群体,由于机体脏器和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免疫力低下,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 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差, 对水、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较差, 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与成人相差较远,对于儿童使用注射给药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因此提示临床用药时应了解儿童发育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体质特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就不选用注射给药。 小贴士: 1. 儿童常见病及用药注意事项 (1)发热:患儿体温在38℃左右。服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要遵医嘱,合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象常规检查,以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解热的同时应多喝水,促进机体散热和降温,避免连续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导致出汗过多,体温下降过快而造成虚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腹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天稀大便等于或超过3次,无论有无粘液,称为腹泻。由于喂养不当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在服用止泻药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或再服用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 2. 树立和培养儿童用药安全的正确行为习惯 (1)安全剂量:养成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当给孩子服药时,建议用清晰大字写下正确的用法和用量。 (2)安全处理:养成药品处理放置到对儿童不能自取而导致误服安全收纳处的习惯。这一行为将避免自己以及他人的孩子避免误服危险,同时也更好地保护环境。 (3)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五、有关说明 (一)本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各地区上报的数据。 (二)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通过自发报告系统收集并录入到数据库中的,也存在自发报告系统的的局限性,如漏报、填写不规范、信息不完善、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三)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的多少不直接代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或者严重程度。 (四)本年度报告完成时,其中一些严重报告、死亡报告尚在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为数据收集情况的真实反映,有些问题并不代表最终的评价结果。 (五)专业人士会分析药品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关联性,提取药品安全性风险信息,根据风险的普遍性或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安全性信息,更新药品如何安全使用的信息等。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认为药品的获益不再大于风险时,药品也会撤市。 (六)本年度报告不包含疫苗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数据。 |